【媒體】香港都市日報
戰爭輕易把民族拆散,民族感情卻又將人拉近。柏楊小說《異域》中英勇的泰北孤軍,在國共內戰退守泰緬荒蠻之地。自言愛國的TVB公關主管曾醒明,年輕時看過小說便闖入孤山,接濟這群被遺棄的英雄,半生過去,泰北華人擺脫赤貧,但文化認同褪色,曾醒明由扶貧改而興學,即使被騙財數十萬,也不言休。記者:林耀華
電視上曾醒明的一切,似乎都和TVB有關,但在鏡頭以外,他也很活躍:年輕時是熱血「文青」,不時寫散文投稿,77年偕文友到台灣旅遊時,在火車「莒光號」上組成了義工組織,命名「莒光」,之後一直舉辦扶貧活動。
馮粹帆借書成緣
他的義舉,有源於民族感情,也因出身基層,「我屋企八兄弟姊妹,我排最大,細個屋企無錢,讀中學都要半工讀,當時有個國文老師姓楊,係我啟蒙老師,講咗好多民族英雄故事。」
76年他入行 4年,馮粹帆借他柏楊的小說《異域》,講國共內戰後期,一批國軍被共軍逼出國境,死傷無數仍伺機反攻,最後台灣政府受國際壓力,將孤軍「遺留」在泰北。「睇完好震撼,覺得佢哋係最勇敢嘅中國人」,六年後他向TVB請了大假,和4位莒光義工遠赴泰北,當初只想拜會這群民族英雄,到埗才驚覺,歷史是不會獎勵英雄的。
往日泰北華人聚居難民區,和香港又無交往,守區將軍見幾個香港青年,十分警惕,「當時將軍叫我一個人上閣樓,一坐低,佢攞把槍出來,放上枱,好嚴厲咁問:『你坦白講,究竟因咩事來?』」後來他們見難民區滿路泥濘,住屋是茅草搭成,課室只有零落的爛枱櫈,更無自來水,「嗰晚沖涼凍到飛起,從無諗過世上有地方咁落後。」於是他到當地扶貧興學,一做32年。
大陸銀彈統戰
泰北民生現時稍有改善,但近年小孩多已「泰化」,自稱泰國人。視如己出的「仔女」不願認祖歸宗,曾醒明心裏理解,但也希望從華文教育着手,令文化傳承下去。
泰北華文師資不足,老師只有高中學歷。曾醒明指,泰國固然不重視,但兩岸也不見得落力,「陳水扁上台要去中國化,去泰北教書津貼比台灣工資更低;大陸政府近年雖然大灑金錢,但我覺得佢哋目的只係統戰。有間中學要籌500萬泰銖起禮堂,大陸駐當地領事館同校長講可以資助800萬,但條件係唔好再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官員去參觀時,又要派學生列隊歡迎。校長最後都係唔要筆錢。」
被騙財心灰欲退
對興學的執着,反成被呃錢的不幸。曾醒明數年前認識一個歌手,歌手向他借40萬元投資,一去無回頭,09年又說要捐100萬元重建中學,但舊校舍拆了才發現是空頭支票,結果他墊支25萬元,「真係好傷,覺得善心被人利用,個人好似跌咗落深淵咁。」自言不太重視物質,他卻首次買六合彩,希望中獎解決一切問題。
曾醒明一度想過退下來,幸好一群大學生讓希望重燃。去年有社工聯絡他,安排數十名大學生暑假探訪泰北。誰知這班學生成了支援孤軍的「雷霆救兵」,「佢哋好有心,自發設計課程教中英文同電腦,返到香港又去小學分享,佢哋仲計劃下年再去!」這班後生仔的熱血,就如昔日的自己,曾醒明自言老懷安慰:「係呀,又重燃咗團火,唔會再諗放棄。」
在港老兵月領四千
同樣是沒有撤退到台灣的國軍,香港的老兵自言幸運得多,50年代台灣在香港設立救濟組織,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暗中靠他們抗衡左派,老兵目前仍每月獲台灣政府約4,000元補助金,老兵聯誼會亦每年得到營運津貼,直至去年一次政治事件才被取消。
香港榮光聯誼會理事長吳漢廉說,50年代台灣政府在港設立救濟組織,又興辦或資助多間學校。60年在調景嶺的信義中學(現慕德中學)畢業的吳說,當年學費每月1元,但會派米及奶粉等,可倒賣20元幫補。吳又稱,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准許他們結社抗衡左派,逾500個組織紛紛成立;他更聽說當時警察為抑制左派士氣,暗中請他們伏擊滋事者,並縱容其「開大檔」做報酬。
挺馬英九遭「斷糧」
該會50年代由台灣政府資助成立,每年獲發津貼給老兵應急,近年津貼約3萬元,會中不少人有國民黨背景。不過,吳漢廉說去年台灣義務役士官洪仲丘服役時疑被凌虐致死,總統馬英九大受政治壓力,該會在自資舉辦的晚宴中揚言挺馬,馬卻被質疑濫用政府資源支持自己,結果全球43個地區的榮光會的津貼被終止。
吳稱,事後該會寄信給台灣當局表示忠誠,說即使被取消津貼,也不會減少活動,因在港老兵一直積極捐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