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媒體】香港蘋果日報


最近在裁員新聞中出現的無外事部副總監曾醒明,聖誕假期與三個朋友到泰北山區,探訪孤兒院及出席中學新校舍落成禮,心情有點像回鄉探親。戰爭小說《異域》的悲劇終結,泰北再沒有人間慘事,曾醒明卻已視它為家鄉。

因為看過一本書而到一個地方,因為到過一個地方與那的人結下不解緣。曾醒明看柏楊的《異域》,面描述國共內戰後一群被「遺棄」的中國人的遭遇,把他的心俘虜。80年代開始,他是組織「送炭到泰北」的創始人之一,為何心繫「異域」26年,旁人有點難以理解。

泰北遺民仍是遺民

1949年萬多名國軍及遺民撤到緬甸,十多年後再逃到泰國、緬甸與寮國交界的泰北。「亞細亞孤兒」心一直希望回到山巒後的雲南故鄉。國共內戰到兩岸和解,遺民仍然是遺民,雖然新一代泰北中國人大多已取得泰國籍,然而異域故事未完。

三十多年前看《異域》之時,曾醒明只有20歲,大時代的戰爭悲劇,牢牢記在心。當年台灣作家張曉風與任職大學授的丈夫林治平積極支援泰北醫療服務,二人路經香港時,曾醒明冒昧到酒店拍門,幾番唇舌,翌日又到機場送行,對方才相信他真誠希望參與支援泰北。82年他第一次與幾個義工送醫療物資到泰北,山路崎嶇,睡竹棚泥巴地,又看見遺民軍人拿 M16步槍守護山區,異域經歷,令他熱血沸騰至今。

山區一見如故的人,令曾醒明一生深刻。在泰北山區導貧困學童的台灣女子,一留14年。忠精將領,變成育後輩的老校長,軍人性格,接受扶助而不接受可憐,第一次見來自香港的中國人的真誠與尊重,老淚縱橫。

信守承諾扶貧助弱

多年來,不少香港人參與泰北扶貧,山區清苦生活容易撩起城巿人同情心,回到山下,往泰國曼谷煙花之地,再回到香港,遙遠的諾言,不是人人能夠堅守,「但對我來說,每次到泰北都自責力有不逮,像欠了它一樣。」

馬英九為表支持「送炭到泰北」,曾私人捐款3,000美元,但政治上,泰北後人不能到台灣定居。第一代人希望離開異域回到家鄉,現實已給了他們答案,目前仍有近10萬人在泰北;第二第三代留守泰北,如何在異域傳承中華文化,是另一場苦戰,也是曾醒明堅持支援泰北工作的原因。

記者 冼麗婷

Featured Posts
Check back soon
Once posts are published, you’ll see them here.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